自从古代国家机构出现那天起,就存在着官员的俸禄问题,现代人领工资,打到银行卡里就行了,那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是怎么领的呢?官员的工资标准、工资的形式都是什么样的呢?
俸禄形式五花八门
所谓俸,即薪俸,就是金钱。包括银两、铜钱等当朝流通的货币。而禄指谷物,又称禄米,所以,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。
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主要有土地、实物、钱币等几种形式,各个朝代俸禄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。
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,因此官职同爵位相一致,贵族各有封邑,且世代相袭,俸禄就表现为土地形式,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除去应该上缴的部分,封地的大小就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。姜子牙被封齐国,齐国的整个土地就归姜子牙占有管理了,孟尝君“封万户于薛”,那么薛地的税收除了上交政府以外的部分就都是他的了。但封国中其他官吏如当时的食客、幕僚等的俸禄,朝廷一概不管,都是由封君自己来供养。
春秋战国时期世官世禄制度逐渐名存实亡,有才干的名学武士,也可取得重职高官。从此,臣下无土地,在任上得禄,去任则为民。于是开始以粮食为俸禄,但各国计算单位不同,如卫国用“盆”,齐、魏用“钟”,秦、燕、楚用“石”“斗”“担”等。秦统一后,废封地,正式确立以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度。西汉承秦制,官员以“石”表示职级的大小,规定俸禄标准,但领取时又折合成钱。东汉时给付方式改成半钱半谷。
晋代俸禄仍以谷帛等实物为主,并按开始官品授予职田(官员在职时享有的土地),到南朝萧梁时期,给禄方式为帛(丝织品)、谷、钱各占三分之一。
唐代初期的俸禄包括禄米,补贴和职田。禄米依等级按年分发,补贴以钱的形式发给官员。职田分永业田和职分田。永业田不收回,可传子孙,职分田则为在职时可享用其租,如果调任到其他的地方去就必须还给国家。
从唐朝中期开始直至明清,官员的俸禄逐渐向货币制转化。唐开元年间开始,朝廷将各种名目的俸禄合在一起,以料钱的形式随月发放,此后,俸钱渐渐占了主导地位,禄米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唐代的俸禄制,可以说是后来工资制的初始形态。
以后的各代发放俸禄虽都是有钱有实物,但基本上实行的是以货币为主的俸禄制度了。
历代官员的工资标准
各代官员的俸禄标准各不相同,但都是根据官位的高低实行的“秩禄”制度。两汉官员俸禄开始正规化,官吏职位和俸禄的级别以“石”表示,例如,西汉官秩品从万石、二千石直到佐史分为22级(一说21级)但这里的多少石只是定官阶的名称,并非指实际领到的禄米数量。实际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(1斛=1石,约130斤),万石官月俸350斛,百石官16斛,佐史只有8斛。折算成钱后,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每月领4万钱,有人按当时的生活水平测定,认为这笔钱可养活50多口人。
曹魏时以一品至九品分为九级,南北朝后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级,隋唐沿袭南北朝的秩品等级,以后各朝也大抵如此。
北魏创建之初官吏没有俸禄,靠朝廷赏赐战利品。但是赏赐不时,分配不均,大部分留守文职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主要收入就靠搜刮百姓。北魏孝文帝开始改革后,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实行官吏俸禄制,下令“禄行之后,赃满一匹者死。”自那以后,再没有哪个朝代不给官员发工资了。
唐初期以实物俸禄为主,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,从一品600石,最低的从九品52石。到开元年间就都折合成货币形式,按月发放。
从白居易的诗里,可以大致了解到他各时期的工资是多少。做校书郎时,他在诗歌中写道月薪是:“……俸钱万六千,月给亦有馀。”不久升了左拾遗,工资也跟着增加了一倍,“岁愧俸钱三十万”。后来,为太子宾客时,工资已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。“俸钱八九万,给受无虚月”。接着,升为太子少傅,“月俸百千官二品,朝廷雇我作闲人”,不仅拿高薪而且还清闲自在。到了晚年,还可以领到半数的养老金,“全家遁此曾无闷,半俸资身亦有余。”“寿及七十五,俸占五十千”。
宋朝时国家富庶,官员俸禄的优厚在历代王朝中也算是数一数二了,不仅包括正俸(钱)、职田,还有禄粟(米)、职钱、茶汤钱、给卷(差旅费)、谦人(仆役)衣粮、厨料、薪炭等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,而且大多以钱支付。外任官员家属的赡养费也由官府财政供应,外任官员还有公用钱(招待费)且上不封顶,“用尽续给,不限年月”。
以大家都熟知的包拯为例,他在开封府主持工作时,头上戴有三顶帽子,即龙图阁直学士、尚书省右司郎中、权知开封府事。按规定,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,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,还有10匹绫、34匹绢、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。作为开封府做一把手,每月有30石月粮,20捆柴、40捆干草、1500贯公使钱、100贯的添支,每年冬天又发给15秤(每秤15斤)的木炭。作为高级地方官,朝廷还划拨给他20顷(1顷为100亩)职田。根据史料中出现的距包拯任职开封府时间较近的物价数据,把各项实物收入都换成钱,加上货币收入,总共超过两万贯,这比当时一个州每年上缴的税收还要多。如此高的俸禄,在中国历史上着实罕见。
元朝通用纸币,俸禄用纸钞支付,也叫俸钞。俸钞从最高品级300两至最低品级35两不等。元代的通货膨胀十分严重,朝廷加俸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,官员的实际收入算是低的。
元代官俸很低,但对蒙古贵族的赏赐却很多。明代与元代相似,皇亲国戚的岁禄赏赐丰厚,但百官俸禄很低,比元代还低。
明代俸禄也据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等。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,俸钞300贯,最低的从九品禄米60石,俸钞30贯。后来只给少部分米,其余的折合成钱。因折算得不合理以及货币贬值等原因,官员的实际收入变得很有限。明代思想家顾炎武经过对比,发现明朝的薪资是唐朝的十分之二三,这种低薪,养家糊口都有些困难。
清朝立国之初,官员的俸禄也很少。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,一品180两,禄米180斛,最低的从九品只有31两5钱,禄米31斛半。康熙时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,“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”,为改变这种状况,雍正时期开始给地方官发养廉银,作为他们的生活和办公的补助费,养廉银的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,一般为工资的10倍~100倍。
俸禄领取方式
一般来说,官员们领取工资需要到国库领取,有一个专门为官员们发放俸禄的地方,叫太仓或者正仓。由财政部发放给官员一种凭证,上面规定了俸禄的数目内容等,带着这个凭证,官员们可以去兑换米面粮食或者银两。例如敦煌文书中有一件《给副使李景玉天宝四载春夏两季禄》的牒文。牒文由河西支度使颁发,内容是命令由本州正仓给李景玉俸禄为布若干,给粟若干,折估若干。按照程序,李景玉要先从支度使署拿到经过审批盖印的牒文,再去正仓核验,并留下该牒做凭证,就可以把东西拿走了。
对于地方官员来说,去远在京城的国库领取工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。因而各个州郡都设有自己的国库,地方官员只需要去自己州郡首府所在的地区去领取就可以了。
对于离州郡首府也很远的地方官们,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为他们运送俸禄,只要支付一定的“脚钱”即可。《旧唐书》就记载太仓门前有大批脚夫,专以送工资上门为业:“远官多有求,而脚夫繁盛。”
至于俸禄的发放时间,有的朝代采取年俸制,有的朝代采用月俸制,有的朝代比如唐朝采用双轨制,即按月发一部分,按年发一部分。而清朝每年春秋两季发给,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,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。
退休官员的待遇
一般来说,历朝历代对致仕的官吏多是采用终身食俸制度。俸禄有多有少,根据官吏的品级,功劳大小有所区分。
但并不是所有的官吏都能够退休养老的,古代的致仕制度最初都有一定的官职要求。汉朝规定能致仕领俸禄的必须是两千石以上的官吏。唐朝界限为紫袍绯袍官吏,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够致仕。两宋期间,扩大了致仕的官职范围,不论等级,凡是到了七十岁皆可以提出致仕。明清在前朝的基础上,设有特例,朝中肱股之臣、托孤遗臣致仕不受年龄限制。
不仅退休年龄不固定,退休待遇也是没有统一规格的。汉宜帝时,韦贤官至丞相,年近八十告老退休,宜帝年感念其一生碌碌为国,特赐黄金百斤,而汉元帝时期,于定国也是丞相品级,年近七十辞官退休,元帝赏赐的只有黄金六十斤。
宋代时的致仕制度逐步趋于完备,致仕官员的俸禄待遇也有了明显提高。致仕官员俸禄待遇多为半俸,但有恩赐全俸的特例。支付形式主要是实物,现钱比例较小,由退休后居住地所在州县支付。
正因为致仕官员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,才使其免去后顾之忧,或著书立说,或教授弟子,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。
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,转载须授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