鲅鱼是有故事的鱼,每年五月之后进入渤海,这时渔家人才能品尝到它的美味。鲅鱼学名蓝点马鲛鱼,较大型洄游性鱼类,可以大到超过二十斤,这么大的鱼类在渤海中屈指可数。鲅鱼刺整、肉嫩、味鲜,能变换出很多种吃法。1980年代前的海下人,至今还怀念着渔村里鲅鱼的吃法。
1961年原汉沽地区有了渔轮船,开始使用流动性比较大的流刺网捕鱼。而用漂流流刺网捕捞鲅鱼,俗称“放大流”。当鲅鱼渔汛来临前,渤海湾边的渔民驾船带网到山东半岛一带,有些年头甚至走得更远去迎接,直到追赶鱼群到家门口。渔汛结束,当渔船回家,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有美味,还有关于鲅鱼的故事。
当年是生产队时期,生产队组织船队去“放大流”,渔船正常情况下一直漂泊在海上生活,遇到大风天气时才会就近在山东半岛的一些渔港靠岸。上岸时,渔民们用渔获与当地农民交换农副产品,也带回了关于鲅鱼的故事。
在当年,山东半岛的大白棒子、高粮米等粮食作物最受汉沽渔民喜欢,被他们带回家后做成饽饽头或饼子填补家里粮票的不足,孩子们用它托起馏熟的鲅鱼皮、鲅鱼刺或是鲅鱼子吃,一边吃一边听故事,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,既长见识又开了“眼”。
故事源于山东半岛 “鲅鱼跳 丈人笑”的习俗。
用饽饽头或饼子托着馏熟的鲅鱼皮、鲅鱼刺或是鲅鱼子吃,这种吃法比较特别,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。当年“放大流”捕鱼,在海上的时间较长,多则个把月,少则也得十来天,社员们在船上吃鲅鱼,有种吃法是剐肉剁丸子、包饺子吃。
食
他们捡大个的鲅鱼,从一侧沿着鱼骨剔开,然后另一侧同样操作,鱼骨和鱼头就分开了。鲅鱼的鱼皮比较厚实,用刀把它与鱼肉剥离俗称剐鱼肉,剐出来的是精鱼肉,比猪肉细腻很多,只需和佐料一起剁一剁就是鱼肉馅了。剩下的鲅鱼刺(脊骨)、鲅鱼皮、鲅鱼头和肚子里的鲅鱼子用盐腌起来,这些经过腌制的“咸鱼”,渔船回港后可以分给本船的社员。后来,有些社员为了多分一些“咸鱼”,在吃鲅鱼时,每条鱼只取很少一点肉,为的是多得一点福利。
当年船上有大把的盐,又有很多“吃剩下”的下脚料腌制,这些咸鱼分到家里,最多的是被馏着吃。
腌制的咸鲅鱼除了馏着吃,还可以用油炸着吃。在人们吃油要凭票购买的年代,这种吃法是很奢侈的。有人会问,在人们吃油都费劲的年代,船上的人还会有时间剁丸子包饺子吃吗?其实,这是与“放大流”这种打鱼方式相符的。
鲅鱼有昼伏夜行的习性,决定了大流网作业的方式,一般傍晚时把连绵几十里长的渔网撒入大海,随着潮水的流动形成一面墙,渔网上的一个个网目就像这面墙上预留的一个个陷阱,逼迫着鱼儿往里钻。它又像一个巨大的笊拎,把海里的大鱼过滤出来。大流网撒入水中后,转天清晨起网。起网时,那些被网目“粘住”的大鲅鱼就被收获了,这些鲅鱼根据渔网网目的大小,小则三四斤,大到二三十斤。这种作业,渔民们白天有时是比较轻闲的,做饭的大师傅可以施展自己的厨艺做出最受人喜欢的饭菜。在吃“大锅饭”的年代,许多人有不吃白不吃的想法,并且用油炸鱼丸子对油的耗费很小。
那时,放大流的渔船回到渔村,家里人得到消息后会拉着排子车去迎接,他们归来时不仅带回了新鲜的鲅鱼,还有那些福利的咸鱼,也有在山东半岛农村买来的白棒子、黄棒子(玉米)、花生等便宜的农产品。熬鲅鱼、剁丸子的鲜美不用多说,把分得的咸鱼晒干后馏熟,就着山东产的棒子面饽饽,是当年渔村人无比幸福的事。
剁鲅鱼馅
鲅鱼丸
鲅鱼馅想要好吃,得按照渔民的方法做才行。先泡一碗花椒水,再来点葱姜蒜,这时把剐好的鲅鱼肉放在案板上开剁。葱姜蒜与鱼肉一起剁碎,在剁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浇花椒水,这样既不粘刀,还能去腥味。鲅鱼肉馅好像特别喜欢水分,剁的时候加花椒水,和馅时还得加。和馅时,其它佐料可以随意,唯独离不了花椒水,在花椒水的稀释下,一顺搅和直到鱼肉细腻黏稠起来。在船上吃新鲜鲅鱼做鱼馅时,是从来不用淀粉或面粉勾芡的,有条件时才可能打上几个鸡蛋。这样做出来的鲅鱼丸子,可以像一只有弹性的乒乓球,吃起来有韧性、很鲜美,用它做饺子馅也别有风味。
……
味蕾是最忠诚的记忆
相比声音、画面,
味道似乎更长情,世界再大
总有一种味道牢牢地粘在记忆深处
偶尔被勾起,便回味无穷
而这些过去的点滴
脑海的味蕾”都为你记录着……
版权: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
(拒绝转载、商用、私用)
主编:王彤,编辑:王琨
责任顾问:刘翠波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花花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