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匍”雁铜盉是应国墓地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。应国墓地的发现可追溯至1979年邓公簋的意外发现,加之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应事(使)墓,从而使考古学家认定了该地即为古代应国贵族墓地所在地。
应国原为应龙氏后裔。“应”字在甲骨文中是“鹰”字的象形字,表示他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。应龙氏在阪泉之战中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。商代时应龙氏后裔在山西长子县建立了应国,立都应城,成为商王朝西部边境的重要方国之一,甲骨卜辞中有商王步于应、应侯朝商的记载。周灭商后,早期可能先为监国,史有应监、应公之称,后武王之子应叔受封于此地,是为应侯,地位显赫,古应国亦成为姬姓诸侯国。其后,应国从山西向南迁徙,在今河南平顶山一带建立了新的城址,仍沿用应国故名,此后的数百年间,应国不断发展壮大,内强国力,外联友邦,与周边的胙、邓、申等国均建立了巩固的联盟。公元前680年左右,楚国攻占了应国,迁应侯及应国贵族于湖北荆山一带,以便控制。公元前528年,楚平王继位,在全楚国范围内实施了大规模的“复国行动”,将以前被楚国所灭的陈、蔡、申、许、房、道、胡、沈8个诸侯国与应国、吕国一起恢复国号,让他们的子孙回归故土,重掌政权,但要听命于楚国,应国成为楚国在其北方边境的重镇,为楚国屏御北土。公元前300年前后,应国终被秦国兼并,继而被秦王赐给其臣范雎作为其领地,范雎亦称应侯。至此,古应国终结了它的国史,退出了诸侯国的历史舞台。
平顶山应国墓地,是一处以两周贵族墓为主的应侯家族墓地。该墓地自西周早期开始启用,历经西周、春秋、战国、西汉,直至东汉时期,期间几乎很少中断。直到东汉以后,墓地才逐渐废弃,但延至唐代、清代仍有个别墓葬埋葬于此。现已发现了80多座两周墓葬与400余座汉代及其他时期的墓葬,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与玉器。应国墓地的发现,不仅对研究应国历史十分重要,而且为研究西周历史以及应、楚、邓、胙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的新资料。
应国墓地自1986年开始发掘,2007年截止,历时21年,在应国墓地共发掘了500多座古墓葬,其中包括两周时期的贵族墓与两汉时期的平民墓两大类。
历时前后20多年科学而细致的田野发掘,考古学家发现应国墓葬的分布与排列具有如下规律:一、墓葬自南向北依次排列,井然有序,极少有相互打破关系。二、墓葬的入葬年代随着墓葬位置的北移,相应地发生从早到晚逐渐递进式变化,即墓葬位置愈靠北边,其入葬年代愈晚,而且在年代上是连续性的,基本上没有中断过。三、所有的每组应国国君级大墓——应侯及其夫人墓,都无一例外地东西并列位于滍阳岭的中脊部,其中应侯墓居西,夫人墓居东。四、中小型贵族墓大都分布于大墓之间或大墓的东侧。[7]
这种情况表明,应国墓地表现出《周礼》记载的“族坟墓”特征。也就是说,它可能提示出应国墓葬区是由冢人统一管理的应侯家族墓地——公墓区。应国墓地的使用首先是从滍阳岭南端开始,其后按照顺序依次向北埋葬。据诸多考古学家与专家研究,滍阳岭的南端正好位于应国都城——应城(原滍阳镇)的西门外向北不远处。大概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,才导致了应国墓葬自南向北依次埋葬的基本格局。
据考古人员推测,完整的滍阳岭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的墓葬,显示出一副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,逐渐发生演变的具有相对早晚关系的各类器物的考古学文化图谱,并且可以清晰地列出应国各代国君的世系表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滍阳岭被早年挖成的一条大沟和一条水渠拦腰分割成三截,当地群众在滍阳岭上先后建起了6个砖瓦厂,不断地取土做砖,加之早期文物意识不强及盗墓者猖獗,许多青铜器、玉器、陶器等文物都不幸散落佚失,而使本来完整的应国文化图谱留下了几个缺环。
参考文献
[1][5][7]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.平顶山应国墓地[M].大象出版社,2012.
[2]王龙正.古应国访问记[M].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,2010.
[3]李学勤.论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盉[J].平顶山师专学报,1999(14:1).
[4]朱凤翰.中国青铜器综论[M].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.
[6]韩炳华.山西青铜器概说[J].文物天地,2014(12).